- 暫時還沒有文章
旋膜除氧器不同進水方式下的除氧效率對比
以下是旋膜除氧器不同進水方式對除氧效率的影響及優化策略的對比分析,依據結構設計、運行參數和實測數據進行歸納:
一、旋膜除氧器進水方式的核心影響機制
旋膜管小孔定位
優距離:進水小孔距噴管上端口需≥150mm,若距離過短會導致水流從排氣孔溢出,破壞水膜裙結構;優化后水膜接觸面積提升30%,除氧效率提高至90–95%。
失效風險:距離<120mm時會引發排氣管帶水,殘余氧濃度驟升至15μg/L以上。
射流角度設計
高效范圍:切向進水形成15°–30°螺旋射流時,可卷吸進水體積40%的蒸汽,0.5秒內使水溫升至飽和溫度。
偏差影響:角度偏移>5°會導致熱交換效率降低15–20%,除氧率衰減至80–85%。
多管進水分配均衡性
采用環形母管+徑向支管布水時,單管流量偏差需控制<5%;若偏差>10%,下游填料層出現干區,局部殘余氧濃度超10μg/L。
二、旋膜除氧器不同進水方式效率對比
進水方式 旋膜穩定性 除氧率 殘余氧濃度 適用場景
切向螺旋射流 高(水膜裙完整) 95% ≤5μg/L 標準水質、穩定負荷
垂直直流噴射 中(易飛濺) 85–90% 7–12μg/L 高流量快速補水
非均衡支管分配 低(局部干區) 70–80% 15–20μg/L 需改造的舊系統
注:切向射流在淋水密度(80m3/(㎡·h))、提升溫度(Δ≥40℃)等指標上顯著優于垂直噴射。
三、旋膜除氧器高效進水優化措施
防氣蝕與流態控制
母管加裝渦流整流器,流速維持1.2–1.8m/s,消除湍流引起的氧氣復溶。
旋膜管入口采用30°喇叭口漸縮結構,避免氣蝕損傷。
低溫水適應性改造
當進水溫度<80℃時:
啟用蒸汽再沸騰管預熱存水至90℃以上;
低溫水與熱水按1:3比例混合后進入旋膜管。
特殊水質適配
高硬度水源:填料層替換為蜂窩陶瓷模塊,抗垢周期延長至3年。
含油廢水:進水端增設聚結分離器,控制含油量≤5mg/L。
四、旋膜除氧器進水故障與解決策略
故障現象 進水關聯原因 改進方案
周期性氧含量波動 水溫突變>10℃/min 增設緩沖水箱+比例調節閥
填料層結垢堵塞 支管流量偏差>10% 安裝動態平衡閥調控
除氧頭異常振動 射流角度偏差>8° 校正旋膜管安裝角度
五、旋膜除氧器綜合效率對比結論
切向螺旋射流進水方式在膜層穩定性(小孔定位)、熱動力效率(蒸汽卷吸率)、系統魯棒性(抗負荷波動)三維度均表現優,配合蜂窩陶瓷填料等改造,可使兩級總除氧率>99.5%,殘余氧濃度穩定≤μg/L。而垂直噴射或分配不均的進水方式需依賴輔助措施才能達到行業標準(低壓型≤15μg/L,高壓型≤7μg/L)。